建立内外线索移送机制,实现数据信息共享,形成办案合力。对内建立《刑事检察部门移送国家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工作规定》,制作《刑事案件司法救助线索摸排表》,由刑检部门检察官对其办理的案件逐个进行筛查,符合救助条件的及时通过案管部门移送控申部门审查办理,不符合救助条件的说明理由,通过用好用足内部数据,强化数据横向链接,帮助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,防止因案致贫、因案返贫。上半年,刑检部门摸排并移送救助线索3件,均予以救助。对外与县妇联建立《关于建立健全困难妇女群体司法救助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》,明确救助范围,规范线索移送,实现信息共享,解决信息不畅、救助滞后、线索匮乏等问题。今年共摸排涉及困难妇女案件线索9件,均已成案,救助11人,发放救助金10.8万元。
多方收集建立数据库,打通信息壁垒,激活“沉睡数据”。通过汇集民政、残联、妇联、信访等部门登记的特殊、困难人群数据,逐个梳理被救助对象特征,形成救助重点群体数据库,深度挖掘数据价值,让更多“沉睡数据”被充分激活并利用。今年以来,通过数据汇总、数据碰撞、类案比对,筛查出3名救助对象,成案3件,发放救助金4万元。
建立数据动态跟踪机制,写好司法救助“后半篇文章”。对已办结司法救助案件定期进行跟踪回访并开展满意度调查,对救助申请人资金使用状况及家庭现状进行登记汇总,制作《数据回访动态表》,快速筛查符合社会救助的数据,倒逼工作提质增效。今年以来,将3名救助申请人线索分别推送至残联、民政、教育等部门,根据实际情况为申请人办理低保、帮助子女复学转学,使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,形成“1+N”救助合力。(首席记者 王潇翊)